跳到主要內容區

慈濟大學

泰國那黎宣大學 護理學院Ratanachadawan Yunak教授線上演講

海報1圖片
海報2圖片
海報3圖片

文/照片:護理學院 陳怡曉

以「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Designs」為主題

慈濟大學護理學院於2025年10月9日邀請泰國那黎宣大學(Naresuan University)護理學院Ratanachadawan Yunak教授,以【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Designs】為主題進行線上演講,吸引共45位教師同仁參與。

研究者心態與準備:質性研究的目標

演講開始,Ratanachadawan Yunak教授以豐富的教學及與研究經驗,強調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不僅是一種研究方法,更是一段理解人與生命意義的旅程。她指出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共感與信任,透過深度理解個人經驗、文化脈絡與社會現象,探索人類行為背後的多重意涵。

在此次演講中,講者帶領聽眾重新思考「研究者」的角色。質性研究者不僅是觀察者或資料分析者,而是「參與理解生命故事的同行者」。在這樣的研究關係中,研究者必須以開放、謙遜與敏銳的態度,走進他人的生活世界,傾聽並感受他們的經驗與情感。

講者進一步闡述,質性研究的起點在於對「人」的尊重與理解。研究者需在進入田野之前進行自我反思與心理準備,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觀、偏見與文化立場,並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檢視這些因素對資料詮釋的影響。透過「自我覺察」(reflexivity),研究者能在理解他人經驗的同時,也深化對自我與人性的洞察。

理論在質性研究中扮演輔助的角色。它是一種框架,但非限制。研究者應以理論為起點,協助理解現象的脈絡與意涵;然而,更重要的是,從參與者的敘述中發現新的知識與觀點。質性研究的多元方法包括敘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現象學(phenomenology)、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民族誌(ethnography)等,研究者可依研究問題與目的選擇最適切的途徑。

理論的應用與方法的選擇

在資料分析階段,研究者須敏銳地捕捉情緒、感受與行為之間的連結,從文字與非語言線索中理解更深層的意義。對於敏感議題(如癌症患者的生命經驗等),更需以尊重與共感的態度進行詮釋與呈現。此外,研究者應在資料詮釋後進行「參與者回饋確認」(member checking),讓受訪者檢視研究者的理解是否符合其真實經驗,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可信度與真實性。

信任、倫理與研究的核心價值

在研究過程中,「信任關係」的建立尤為關鍵。研究者需要花時間陪伴受訪者、營造安全感,讓參與者願意真實地表達內心的經驗與想法。並強調,質性研究的成功,不在於蒐集了多少資料,而在於能否「進入」受訪者的生活世界,理解其經驗的意義脈絡。 研究的每一個階段,從邀請參與、資料蒐集、分析到呈現,都必須兼顧倫理與尊重,確保參與者的聲音不被曲解或利用。研究者在書寫時,應謹慎處理敘事的平衡,既忠於資料,又保護受訪者的隱私與尊嚴。

質性研究的核心價值

質性研究是一種「理解」的藝術,也是一段「轉化」的過程。研究者在這趟旅程中,不僅獲得知識,更學會以更深層的眼光看待人與世界。 這樣的研究歷程,讓學術探究超越了數據與理論,成為一種理解人性、回應生命與社會的實踐。

結語:以理解為核心的學術旅程

講者以以深刻的一句話總結演講:「質性研究是一段與人同行、共感與反思的旅程。研究者不只是觀察者,更是理解生命意義的參與者。」

透過這場學術交流,與會教師們不僅深化了對質性研究設計與倫理的理解,也體會到研究的本質在於理解人性與回應生命。這樣的學術歷程,讓研究不僅是知識的建構,更是一種以關懷為核心的實踐。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