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慈濟大學

【院週會】在變動中前行——未來護理人的機會與挑戰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鍾惠君1圖片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鍾惠君2圖片
文/照片:護理學院 游舒涵
   
   在後疫情時代、人工智慧與高齡社會的交互影響下,護理專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變與再定義。該如何在快速變動的醫療環境中堅定前行?如何將不確定視為創造的出發點?
   114年5月16日下午,護理學院於建國校區協力樓四樓國際會議廳舉辦院週會活動,特別邀請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主任鍾惠君主任以「在變動中前行——未來護理人的機會與挑戰」為主題,帶領大學部一、二年級學生一同展望護理的未來。
 
護理不是只能「執行」──角色轉型的呼喚
   「未來的護理不只是聽從指示、執行照護,而是參與決策、提出創新、引領變革。」鍾主任一開場便點出
護士職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從工作到思考。
    她指出,護理人員不再只是病房中的「助手」,而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溝通者、資料分析者、教育者與協調者。未來的醫療團隊,需要護理人更主動地「看見問題」,和「解決問題」。
整場演講中,鍾主任不斷透過提問、傾聽回饋、引導思考,讓學生一步步看見:自己不只是被培養的「工作者」,更是有潛力推動未來醫療發展的「變革者」。
 
三大變局:挑戰與機會並存
鍾主任歸納未來十年內護理工作將面臨的三大主要變局:
1. 高齡化社會來臨
隨著老年人口增加,護理將面對更多慢性病、失能與多重病症患者,需要培養整合性思維與長期照護策略。
2. 科技工具與AI快速引入
智慧病房、機器學習輔助決策、健康穿戴裝置日益普及,護理人需具備科技應用與批判思考能力,不只是「使用者」,更是「改善者」與「連結者」。
3.人力緊縮與工作壓力正規化
醫療人力吃緊已成常態。護理人該如何在有限資源中維持品質、保有熱忱,是一大考驗。鍾主任強調,「面對壓力,我們不是要硬撐,而是要學會用智慧用團隊的方式,有策略地工作。」
 
把挑戰變成舞台:護理人的主動性與行動力
   不同於傳統講述式演講,鍾主任以具體臨床案例引導學生思辨,例如:年輕護理師參與跨部門改善小組、設計減壓照護流程,讓患者滿意度明顯提升;也有護理師成為教學醫院的數位轉型專員,從臨床走向決策圈。
   這些例子都說明:護理的舞台,其實比想像中更寬廣。「機會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她語重心長地提醒。
   學生們不僅被案例啟發,更透過互動提問深入探討護理職涯路徑、國際移動機會、研究與臨床如何並行等議題。鍾主任鼓勵大家:「不拘泥於傳統,要敢於夢想,敢於實踐。」
 
讓自己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護理是少數能深度參與他人生命的專業。」鍾主任在結尾說道,「我們陪伴病人走過生與死的關頭,也陪伴家屬度過恐懼與盼望。我們的選擇,會影響整個醫療系統的未來樣貌。」
    她不斷強調,「讓自己成為問題的答案」,不只是自我期許,更是一種時代責任。身為新世代的護理人,不該只是被推著走,而要勇於成為推動者、創造者、連結者。
    這場演講,讓許多學生重新思考自己對護理的想像與定位。護理,不只是工作,更是一種持續行動的承諾。在變動的浪潮中,誰又能說我們不能劃出下一個方向呢?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