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照片:護理學院 游舒涵
慈濟大學建國校區第一會議室迎來了一場跨越文化、跨越專業疆界的深刻演講。來自美國肯塔基大學護理學院的 Chizimuzo (Zim) Okoli教授,以「Healing on the Frontlines: Psychiatric Nurse Practitioners, Compassionate Care, and Thriving in a Changing World」為題,展開一場令人動容的精神交流。
身為美國精神科護理師協會前任主席、行為健康研究權威、BHWELL 計畫總監與國際護理研究名人堂成員,Okoli 教授不僅擁有卓越的臨床與學術地位,更以一貫溫柔堅定的語調,將「同情心的力量」注入每一段話語。
護理的核心,不僅在於專業,更在於深層的同理
演講開始,Okoli 教授帶領聽眾穿越地理與文化的邊界,從肯塔基的菸草田、精神醫療體系一路談到台灣的臨床現場。他強調:「精神科護理師的角色,並不是單純診斷與治療,更是傾聽、理解,與重新建立一個人對生命的期望。」 他深入介紹了「同情心滿意度」(Compassion Satisfaction)與「同情心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兩個重要概念。前者是來自關心他人時的滿足感與使命感,後者則是長期處於高壓、高情緒勞動下,所產生的耗竭與情緒崩潰。 這兩者,正是當今護理人員在全球醫療體系中所面對的現實拉扯。
在脆弱中找回信心:培養同理與自我照護之間的平衡
Okoli 教授透過跨國研究數據分析,發現美國與中國醫療體系中的護理人員,在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Burnout(倦怠)、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繼發性創傷壓力)等指標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並進一步指出:工作場所暴力、睡眠品質差、工時過長、缺乏上司支持與同儕凝聚力,是影響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的關鍵因子。 為此,他提出一系列具體支持策略,包括支持團體、定期去情緒化會議(debriefing)、自我照護計畫、正念冥想、太極與瑜伽等壓力紓解工具,更呼籲機構管理階層建立「富有同情心的領導力文化」,讓護理人員在照護他人之前,能先照顧好自己。
關懷後進:前輩年輕護理人員帶領與扶持
Okoli教授強調,身為資深從業人員,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是「看見並支持新一代的護理師。 他分享,在美國及全球多處,他見過許多年輕的護理人員陷入疲憊、焦慮、甚至自我懷疑。因此,他建議資深護理人員在工上應更自覺地主動提供心理支持與職涯指引,幫助後輩渡過困難的過渡期。
療癒不是犧牲,而是共同成長
整場演講中最令人動容的一段,是他對「同理困擾疲勞」(Empathic Distress Fatigue)與「同情心疲勞」之差異的精闢解析。他指出:真正讓人疲憊的不是「愛心過多」,而是當我們分不清他人的痛苦與自己的情緒時,從而喪失了心靈的彈性。 同情心是一種促使我們為減少別人的痛苦而採取的行為的一種社會認識 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減輕他人痛苦;而同理則是社會情感,若過度涉入反而會造成崩潰。這樣的見解,讓不少現場聽眾頻頻點頭、甚至淚眼盈眶。
結語: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帶來的感受
在演講尾聲,Okoli 教授引用詩人 Maya Angelou 的一句話作結語: “I’ve learned that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id,but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el.” 「我明白了,人們會忘記你說過的話,也會忘記你做過的事,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對他們影響。」
慈濟大學邀請 Okoli 教授,不僅是學術上的交流,更是一場療癒與覺察的旅程。這場演講像是一面鏡子,讓在場的每一位護理人員重新審視自己所走的路,理解到:護理不單是職業,更是心靈的選擇,是在動盪時代中持續點燈的溫柔力量。